2021年農作物病蟲害發生防控概況與2022年工作重點
- 分類:新聞動態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22-01-04
- 訪問量:0
【概要描述】
01
?
?
?
2021年重大病蟲害發生防控概況
?
?
2021年,全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總體偏重發生,特別是上半年小麥條銹病、赤霉病同時嚴重發生,下半年水稻螟蟲、稻飛虱、稻瘟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以及草地貪夜蛾、玉米螟和玉米穗期病蟲在部分地區發生嚴重。據初步統計,全年農作物病蟲草鼠害發生面積60億畝次,防治面積80億畝次,經防治挽回產量損失2,500億斤,占全年糧食總產的18.3%。
?
1.1 ?小麥重大病蟲發生防控情況
?
2021年全國小麥重大病蟲偏重發生,通過防控挽回產量損失730億斤,占小麥總產的26.3%。
?
小麥條銹病發生嚴重。全國發生6,693.96萬畝,是自2017年以來最重的一年。呈“見病早、范圍廣、局部危害重”的特點。秋苗最早見病于2020年10月,偶發區的江蘇、安徽、浙江等地均有發生,且發病面積較大;陜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發生較重。
?
防控措施得當防效顯著。全國防治面積1.6億畝次,是發生面積的2.4倍多。通過實施“秋播拌種”“發生一點、防治一片”“控西保東、打點保面”,統防統治,聯防聯控等措施,有效控制了條銹病流行危害,挽回產量損失200多億斤。
?
小麥赤霉病流行風險極高。經過全國上下奮力防控,實際見病面積7,000萬畝以上,達標發生面積5,000萬畝。發病范圍廣,在湖北、江蘇、安徽、河南南部等地大發生,北至內蒙古、西到新疆麥區都有發生。
?
行政推動統防統治防控有力。據初步統計,全國小麥赤霉病預防面積近3億畝次,安徽、河南等地黨政齊抓,各級財政投入防控資金達10多億元。經上下協力防控,發生面積比預計減少一半,挽回潛在產量損失400多億斤,并有效降低了赤霉毒素,保障了小麥質量安全。
?
1.2 ?水稻病蟲害發生防控概況
?
全國水稻病蟲草鼠害發生14.2億畝次,比上年略有減少。發生程度總體為中等至中等偏重,部分病蟲局部嚴重發生。
?
發生范圍廣、面積大、為害損失重的病蟲害包括:
?
害蟲:二化螟、稻飛虱、稻縱卷葉螟;
?
病害: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白葉枯病、穗腐病。
?
區域性嚴重發生或呈上升趨勢的次要病蟲害包括:大螟、葉蟬、稻稈潛蠅、跗線螨;惡苗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細菌性條斑病、根結線蟲病。
發生為害主要特點為:
主要病蟲害普遍發生,為害較為嚴重;
受長江中下游單改雙、南方稻區單季稻面積增加等因素影響,螟蟲橋梁田增加,二化螟、大螟、臺灣稻螟在局部稻區發生程度加重;
白葉枯病、細菌性條斑病等細菌性病害流行范圍增大、程度加重,局部造成嚴重危害;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鋸齒葉矮縮病等稻飛虱傳播的病毒病在華南稻區流行,見病普遍,為害較輕;
跗線螨、根結線蟲病呈上升態勢,發生面積進一步增加,重發區為害嚴重。
通過實施以生態工程技術、抗耐性品種、健身栽培、昆蟲性信息素群集誘殺和交配干擾技術、人工釋放稻螟赤眼蜂技術以及短穩桿菌、蘇云金桿菌、枯草芽孢桿菌、金龜子綠僵菌、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等微生物農藥應用技術得到進一步推廣,對降低化學農藥使用、恢復稻田生態平衡發揮了重要促進作用。
水稻重大病蟲害為害得到有效控制。據初步統計,水稻病蟲草鼠害防治面積約20億畝次,挽回稻谷產量損失約820億斤,為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1.3 ?玉米病蟲害發生防控概況
2021年玉米病蟲害發生總體平穩。據初步統計,發生面積8.76億畝次,防治面積8.57億畝次,挽回產量損失840億斤,占玉米總產的15.4%。
受暴雨及臺風等極端天氣影響,玉米南方銹病在黃淮海夏玉米區發生較重,發生面積4,097萬畝;河北省全省發生面積1,380萬畝,歷史以來發生最重的一年,天津市近十年來首次發現玉米南方銹病。
玉米螟近年來發生面積呈逐年下降趨勢,今年發生面積2.45億畝次,棉鈴蟲、粘蟲主要集中在黃淮海玉米產區及部分東北、西北地區,發生面積分別為8,500多萬畝次和4,900多萬畝次。
草地貪夜蛾在全國27個?。▍^、市)1,241個縣發生,實查發生面積2,073萬畝,發生區域主要集中在西南、華南地區,占全國發生面積九成以上。
今年按照農業農村部《2021年全國“蟲口奪糧”保豐收行動方案》總體安排,分片區、分時段推進草地貪夜蛾防控工作落實,全年累計防治面積2,800多萬畝。
經有效防控延緩了害蟲北擴的速度,黃淮海玉米苗期受影響較小,大部分地區蟲量低于防治指標,北方玉米主產區未造成危害。
1.4 ?果菜等園藝作物病蟲害發生防控概況
貫徹落實七部門《食用農產品“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三年行動方案》,及時制定印發《豇豆、韭菜、芹菜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要點》,引導蔬菜產區在采取理化誘控和生物防治的基礎上做好科學用藥。
建立以“三棵菜”為主的鮮食農產品綠色防控示范區30多個,集成、示范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模式。
組織制定“三棵菜”綠色防控技術規程行業標準,編印“三棵菜”防控技術掛圖和防控技術手冊,為各地開展“三棵菜”綠色防控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針對蔬菜、果樹重點病蟲,開展8項技術、20多個基點的試驗示范。
5%氨基寡糖素水劑(正業海島素)免疫誘抗劑在誘導抗病抗逆、增產提質、農藥減量等方面的技術示范;
12%香草寡糖水乳劑防治辣椒病毒病、煙草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安全性、產量和品質評價;
30%乙蒜素·松脂酸銅微乳劑灌根處理對番茄(或辣椒)青枯病的防效,以及采取枝葉噴施和枝干噴淋防治獼猴桃潰瘍病的效果評價;
3%噻霉酮微乳劑防治柑橘潰瘍病的防效以及安全性評價;
46%氫氧化銅水分散粒劑加檸檬烯助劑的混合藥劑防治番茄晚疫病的效果評價;
5×108?CFU/克殺線蟲芽孢桿菌粉劑防治黃瓜、番茄根結線蟲的效果評價。
02
2022年重大病蟲防控工作重點
2022年,病蟲防治工作將緊緊圍繞“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的工作定位,聚焦“蟲口奪糧”和綠色防控兩大任務,以組織實施糧食作物病蟲害防控“兩增兩減”行動(即增加統防統治面積,增加綠色防控比例,減少產量損失,減少農藥使用)為抓手,重點抓好如下工作:
2.1 ?推動實施“兩增兩減”促豐收行動
2.1.1??制定發布重大病蟲全程防控技術方案
根據全年病蟲防控要求,及時組織制定印發2022年水稻、小麥、玉米和果菜茶等作物重大病蟲全程防控技術方案,明確重點防治對象、防治時段、防治區域、防治措施。緊跟農時,指導和引導各地分作物、分季節、分區域及時制定發布關鍵時期農作物病蟲害防控指導意見,提高防治技術指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為組織開展全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的防控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2.1.2??推動農作物重大病蟲防控行動實施
根據農業農村部統一部署,全面落實“兩增兩減”促豐收行動。
小麥上,以“兩病一蟲”為重點,打好小麥重大病蟲防控阻擊戰。重點做好條銹病、赤霉病、蚜蟲等的防控,也要高度重視近年在晉冀魯豫等主產區發生嚴重的小麥莖基腐病的防控。
水稻上,以“三蟲兩病”為重點,打好水稻重大病蟲防控攻堅戰。重點做好螟蟲、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稻瘟病、稻曲病等重大病蟲防控工作。采取預防為主、綜合控害、統防增效的策略,統籌做好早、中、晚稻重大病蟲防控工作。
玉米上,以草地貪夜蛾和穗期病蟲為重點,打好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殲滅戰。針對草地貪夜蛾,繼續實施“三區”聯防和“四帶”布控,層層阻截誘殺遷飛成蟲,全面撲殺幼蟲。針對穗期病蟲害,開展“一防多效”,減少穗期病蟲危害損失。
2.1.3 ?實施萬名植保人員防控指導服務行動
組織開展技術培訓。針對小麥條銹病、赤霉病、莖基腐病,以及水稻“兩遷”害蟲,草地貪夜蛾和玉米穗期病蟲害防治技術難題,積極組織開展多種形式、多種層次的技術培訓,提高植保隊伍人員業務素質。
組織開展指導服務。在夏糧、秋糧等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關鍵季節、關鍵時期,發揮體系優勢,組織國家、省、市、縣四級植保體系,開展“萬名”植保技術人員“百日”病蟲防控指導服務行動,深入田間地頭,面對面、手把手,指導廣大農戶開展定由貯控,推動各項防控措施落實,提高技術到位率。
2.2 ?推進病蟲害綠色防控高質量發展
自2011年《農業部辦公廳關于推進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的意見》發布后,全國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和植保體系以“公共植保、綠色植?!崩砟顬橹敢?,大力推進綠色防控,逐步探索理清了綠色防控的理念和思路,研發推廣了一批綠色防控產品和技術,集成了一批綠色防控技術模式,建設了一批綠色防控應用基地,培育了一批綠色防控產品生產企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截止2021年底,全國共建立各類綠色防控示范區17,000多個,年核心示范面積超過6,000萬畝,帶動綠色防控推廣應用面積近11.2億畝。據初步測算,2021年全國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46.0%,比2006年提高32.5個百分點;年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1.0萬t。
2.2.1??組織開展全國綠色防控示范縣創建
《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實施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行動,建設300個綠色防控示范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50%以上”的要求。
2022年擬組織在全國再創建100個綠色防控示范縣,整縣制推進綠色防控全面發展。
2.2.2 ?組織開展綠色防控試驗和示范
包括新技術試驗區、關鍵技術展示區、集成模式示范區。
采取部省聯動方式,重點支持在全國建設100個綠色防控樣板示范區,評選發布年度十大綠色防控技術模式,提高展示示范能力。
2022年綠色防控重點試驗、示范、推廣技術:
根據2021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的“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產品和技術的”要求,2022年計劃將重點試驗、示范、推廣八大類綠色防控技術。包括:生態控制技術、免疫誘抗技術、四誘技術(光誘、色誘、性誘、食誘)、防蟲網阻隔技術、天敵保護利用技術、生物農藥應用技術、干擾交配技術、科學用藥技術。
(1)生態控制技術
發展農田景觀生態調控技術體系,實現從靶標害蟲控制到作物-害蟲-天敵食物鏈的調控。
設計生態島、斑塊、廊道等多種生境的農田生態環境,充分利用生物多樣性、推拉等作用,提升農業生態系統的控害保益功能;
種植芝麻、菊花等蜜源植物,吸引自然天敵;
種植香根草、蘇丹草等誘劑植物,抑制害蟲種群;
種植二月蘭、蛇床草等儲蓄植物,儲存自然天敵。
(2)免疫誘抗技術
植物免疫誘抗劑:
重點推廣氨基寡糖素類與蛋白質類,已登記產品有141種。
用于拌種、浸種、澆根和葉面噴施等,可以誘導植物抗病、抗逆,促進增產增收等。
拓展其在保鮮、水果免套袋技術上的應用。
(3)“四誘”技術
在光誘技術方面,重點推廣新型節能高效專用誘蟲燈,具有天敵逃生功能,最大限度避免對天敵的殺傷;
在色誘技術方面,重點推廣新型全降解誘蟲板,逐步限用乃至淘汰不可降解的塑料板;
在性誘技術方面,重點推廣智能自控高劑量信息素噴射裝置,以及專一性好、持效期長的誘芯,大力推廣草地貪夜蛾、水稻螟蟲性誘劑等;
在食誘技術方面,重點推廣實蠅類蛋白誘劑、棉鈴蟲利它素餌劑、盲蝽植物源引誘劑、稻縱卷葉螟生物食誘劑和花香誘劑、草地貪夜蛾食誘劑等。
(4)防蟲網阻隔技術
廣泛應用于水稻、果樹、蔬菜上的害蟲防治。
尤其在保護地蔬菜上應用,可有效控制甜菜夜蛾、斜紋夜蛾、小菜蛾、甘藍夜蛾、黃曲條跳甲等20多種主要害蟲為害,還可阻隔蚜蟲、煙粉虱、薊馬、美洲斑潛蠅等傳毒昆蟲媒介,達到防蟲兼控病毒病的效果。
下一步,在水稻工廠化育秧和保護地蔬菜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5)昆蟲天敵保護利用技術
繼續大規模推廣應用赤眼蜂、麗蚜小蜂、平腹小蜂等寄生性天敵昆蟲,主要用于防治玉米、水稻、蔬菜、果樹、棉花等作物害蟲。
重點推廣應用瓢蟲、小花蝽和捕食螨等捕食性天敵昆蟲,用于防治小麥、玉米、棉花、蔬菜、果樹、茶葉等作物害蟲。
(6)生物農藥應用技術
大力推廣微生物農藥。包括真菌類、病毒
2021年農作物病蟲害發生防控概況與2022年工作重點
【概要描述】
01
?
?
?
2021年重大病蟲害發生防控概況
?
?
2021年,全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總體偏重發生,特別是上半年小麥條銹病、赤霉病同時嚴重發生,下半年水稻螟蟲、稻飛虱、稻瘟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以及草地貪夜蛾、玉米螟和玉米穗期病蟲在部分地區發生嚴重。據初步統計,全年農作物病蟲草鼠害發生面積60億畝次,防治面積80億畝次,經防治挽回產量損失2,500億斤,占全年糧食總產的18.3%。
?
1.1 ?小麥重大病蟲發生防控情況
?
2021年全國小麥重大病蟲偏重發生,通過防控挽回產量損失730億斤,占小麥總產的26.3%。
?
小麥條銹病發生嚴重。全國發生6,693.96萬畝,是自2017年以來最重的一年。呈“見病早、范圍廣、局部危害重”的特點。秋苗最早見病于2020年10月,偶發區的江蘇、安徽、浙江等地均有發生,且發病面積較大;陜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發生較重。
?
防控措施得當防效顯著。全國防治面積1.6億畝次,是發生面積的2.4倍多。通過實施“秋播拌種”“發生一點、防治一片”“控西保東、打點保面”,統防統治,聯防聯控等措施,有效控制了條銹病流行危害,挽回產量損失200多億斤。
?
小麥赤霉病流行風險極高。經過全國上下奮力防控,實際見病面積7,000萬畝以上,達標發生面積5,000萬畝。發病范圍廣,在湖北、江蘇、安徽、河南南部等地大發生,北至內蒙古、西到新疆麥區都有發生。
?
行政推動統防統治防控有力。據初步統計,全國小麥赤霉病預防面積近3億畝次,安徽、河南等地黨政齊抓,各級財政投入防控資金達10多億元。經上下協力防控,發生面積比預計減少一半,挽回潛在產量損失400多億斤,并有效降低了赤霉毒素,保障了小麥質量安全。
?
1.2 ?水稻病蟲害發生防控概況
?
全國水稻病蟲草鼠害發生14.2億畝次,比上年略有減少。發生程度總體為中等至中等偏重,部分病蟲局部嚴重發生。
?
發生范圍廣、面積大、為害損失重的病蟲害包括:
?
害蟲:二化螟、稻飛虱、稻縱卷葉螟;
?
病害: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白葉枯病、穗腐病。
?
區域性嚴重發生或呈上升趨勢的次要病蟲害包括:大螟、葉蟬、稻稈潛蠅、跗線螨;惡苗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細菌性條斑病、根結線蟲病。
發生為害主要特點為:
主要病蟲害普遍發生,為害較為嚴重;
受長江中下游單改雙、南方稻區單季稻面積增加等因素影響,螟蟲橋梁田增加,二化螟、大螟、臺灣稻螟在局部稻區發生程度加重;
白葉枯病、細菌性條斑病等細菌性病害流行范圍增大、程度加重,局部造成嚴重危害;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鋸齒葉矮縮病等稻飛虱傳播的病毒病在華南稻區流行,見病普遍,為害較輕;
跗線螨、根結線蟲病呈上升態勢,發生面積進一步增加,重發區為害嚴重。
通過實施以生態工程技術、抗耐性品種、健身栽培、昆蟲性信息素群集誘殺和交配干擾技術、人工釋放稻螟赤眼蜂技術以及短穩桿菌、蘇云金桿菌、枯草芽孢桿菌、金龜子綠僵菌、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等微生物農藥應用技術得到進一步推廣,對降低化學農藥使用、恢復稻田生態平衡發揮了重要促進作用。
水稻重大病蟲害為害得到有效控制。據初步統計,水稻病蟲草鼠害防治面積約20億畝次,挽回稻谷產量損失約820億斤,為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1.3 ?玉米病蟲害發生防控概況
2021年玉米病蟲害發生總體平穩。據初步統計,發生面積8.76億畝次,防治面積8.57億畝次,挽回產量損失840億斤,占玉米總產的15.4%。
受暴雨及臺風等極端天氣影響,玉米南方銹病在黃淮海夏玉米區發生較重,發生面積4,097萬畝;河北省全省發生面積1,380萬畝,歷史以來發生最重的一年,天津市近十年來首次發現玉米南方銹病。
玉米螟近年來發生面積呈逐年下降趨勢,今年發生面積2.45億畝次,棉鈴蟲、粘蟲主要集中在黃淮海玉米產區及部分東北、西北地區,發生面積分別為8,500多萬畝次和4,900多萬畝次。
草地貪夜蛾在全國27個?。▍^、市)1,241個縣發生,實查發生面積2,073萬畝,發生區域主要集中在西南、華南地區,占全國發生面積九成以上。
今年按照農業農村部《2021年全國“蟲口奪糧”保豐收行動方案》總體安排,分片區、分時段推進草地貪夜蛾防控工作落實,全年累計防治面積2,800多萬畝。
經有效防控延緩了害蟲北擴的速度,黃淮海玉米苗期受影響較小,大部分地區蟲量低于防治指標,北方玉米主產區未造成危害。
1.4 ?果菜等園藝作物病蟲害發生防控概況
貫徹落實七部門《食用農產品“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三年行動方案》,及時制定印發《豇豆、韭菜、芹菜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要點》,引導蔬菜產區在采取理化誘控和生物防治的基礎上做好科學用藥。
建立以“三棵菜”為主的鮮食農產品綠色防控示范區30多個,集成、示范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模式。
組織制定“三棵菜”綠色防控技術規程行業標準,編印“三棵菜”防控技術掛圖和防控技術手冊,為各地開展“三棵菜”綠色防控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針對蔬菜、果樹重點病蟲,開展8項技術、20多個基點的試驗示范。
5%氨基寡糖素水劑(正業海島素)免疫誘抗劑在誘導抗病抗逆、增產提質、農藥減量等方面的技術示范;
12%香草寡糖水乳劑防治辣椒病毒病、煙草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安全性、產量和品質評價;
30%乙蒜素·松脂酸銅微乳劑灌根處理對番茄(或辣椒)青枯病的防效,以及采取枝葉噴施和枝干噴淋防治獼猴桃潰瘍病的效果評價;
3%噻霉酮微乳劑防治柑橘潰瘍病的防效以及安全性評價;
46%氫氧化銅水分散粒劑加檸檬烯助劑的混合藥劑防治番茄晚疫病的效果評價;
5×108?CFU/克殺線蟲芽孢桿菌粉劑防治黃瓜、番茄根結線蟲的效果評價。
02
2022年重大病蟲防控工作重點
2022年,病蟲防治工作將緊緊圍繞“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的工作定位,聚焦“蟲口奪糧”和綠色防控兩大任務,以組織實施糧食作物病蟲害防控“兩增兩減”行動(即增加統防統治面積,增加綠色防控比例,減少產量損失,減少農藥使用)為抓手,重點抓好如下工作:
2.1 ?推動實施“兩增兩減”促豐收行動
2.1.1??制定發布重大病蟲全程防控技術方案
根據全年病蟲防控要求,及時組織制定印發2022年水稻、小麥、玉米和果菜茶等作物重大病蟲全程防控技術方案,明確重點防治對象、防治時段、防治區域、防治措施。緊跟農時,指導和引導各地分作物、分季節、分區域及時制定發布關鍵時期農作物病蟲害防控指導意見,提高防治技術指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為組織開展全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的防控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2.1.2??推動農作物重大病蟲防控行動實施
根據農業農村部統一部署,全面落實“兩增兩減”促豐收行動。
小麥上,以“兩病一蟲”為重點,打好小麥重大病蟲防控阻擊戰。重點做好條銹病、赤霉病、蚜蟲等的防控,也要高度重視近年在晉冀魯豫等主產區發生嚴重的小麥莖基腐病的防控。
水稻上,以“三蟲兩病”為重點,打好水稻重大病蟲防控攻堅戰。重點做好螟蟲、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稻瘟病、稻曲病等重大病蟲防控工作。采取預防為主、綜合控害、統防增效的策略,統籌做好早、中、晚稻重大病蟲防控工作。
玉米上,以草地貪夜蛾和穗期病蟲為重點,打好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殲滅戰。針對草地貪夜蛾,繼續實施“三區”聯防和“四帶”布控,層層阻截誘殺遷飛成蟲,全面撲殺幼蟲。針對穗期病蟲害,開展“一防多效”,減少穗期病蟲危害損失。
2.1.3 ?實施萬名植保人員防控指導服務行動
組織開展技術培訓。針對小麥條銹病、赤霉病、莖基腐病,以及水稻“兩遷”害蟲,草地貪夜蛾和玉米穗期病蟲害防治技術難題,積極組織開展多種形式、多種層次的技術培訓,提高植保隊伍人員業務素質。
組織開展指導服務。在夏糧、秋糧等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關鍵季節、關鍵時期,發揮體系優勢,組織國家、省、市、縣四級植保體系,開展“萬名”植保技術人員“百日”病蟲防控指導服務行動,深入田間地頭,面對面、手把手,指導廣大農戶開展定由貯控,推動各項防控措施落實,提高技術到位率。
2.2 ?推進病蟲害綠色防控高質量發展
自2011年《農業部辦公廳關于推進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的意見》發布后,全國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和植保體系以“公共植保、綠色植?!崩砟顬橹敢?,大力推進綠色防控,逐步探索理清了綠色防控的理念和思路,研發推廣了一批綠色防控產品和技術,集成了一批綠色防控技術模式,建設了一批綠色防控應用基地,培育了一批綠色防控產品生產企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截止2021年底,全國共建立各類綠色防控示范區17,000多個,年核心示范面積超過6,000萬畝,帶動綠色防控推廣應用面積近11.2億畝。據初步測算,2021年全國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46.0%,比2006年提高32.5個百分點;年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1.0萬t。
2.2.1??組織開展全國綠色防控示范縣創建
《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實施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行動,建設300個綠色防控示范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50%以上”的要求。
2022年擬組織在全國再創建100個綠色防控示范縣,整縣制推進綠色防控全面發展。
2.2.2 ?組織開展綠色防控試驗和示范
包括新技術試驗區、關鍵技術展示區、集成模式示范區。
采取部省聯動方式,重點支持在全國建設100個綠色防控樣板示范區,評選發布年度十大綠色防控技術模式,提高展示示范能力。
2022年綠色防控重點試驗、示范、推廣技術:
根據2021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的“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產品和技術的”要求,2022年計劃將重點試驗、示范、推廣八大類綠色防控技術。包括:生態控制技術、免疫誘抗技術、四誘技術(光誘、色誘、性誘、食誘)、防蟲網阻隔技術、天敵保護利用技術、生物農藥應用技術、干擾交配技術、科學用藥技術。
(1)生態控制技術
發展農田景觀生態調控技術體系,實現從靶標害蟲控制到作物-害蟲-天敵食物鏈的調控。
設計生態島、斑塊、廊道等多種生境的農田生態環境,充分利用生物多樣性、推拉等作用,提升農業生態系統的控害保益功能;
種植芝麻、菊花等蜜源植物,吸引自然天敵;
種植香根草、蘇丹草等誘劑植物,抑制害蟲種群;
種植二月蘭、蛇床草等儲蓄植物,儲存自然天敵。
(2)免疫誘抗技術
植物免疫誘抗劑:
重點推廣氨基寡糖素類與蛋白質類,已登記產品有141種。
用于拌種、浸種、澆根和葉面噴施等,可以誘導植物抗病、抗逆,促進增產增收等。
拓展其在保鮮、水果免套袋技術上的應用。
(3)“四誘”技術
在光誘技術方面,重點推廣新型節能高效專用誘蟲燈,具有天敵逃生功能,最大限度避免對天敵的殺傷;
在色誘技術方面,重點推廣新型全降解誘蟲板,逐步限用乃至淘汰不可降解的塑料板;
在性誘技術方面,重點推廣智能自控高劑量信息素噴射裝置,以及專一性好、持效期長的誘芯,大力推廣草地貪夜蛾、水稻螟蟲性誘劑等;
在食誘技術方面,重點推廣實蠅類蛋白誘劑、棉鈴蟲利它素餌劑、盲蝽植物源引誘劑、稻縱卷葉螟生物食誘劑和花香誘劑、草地貪夜蛾食誘劑等。
(4)防蟲網阻隔技術
廣泛應用于水稻、果樹、蔬菜上的害蟲防治。
尤其在保護地蔬菜上應用,可有效控制甜菜夜蛾、斜紋夜蛾、小菜蛾、甘藍夜蛾、黃曲條跳甲等20多種主要害蟲為害,還可阻隔蚜蟲、煙粉虱、薊馬、美洲斑潛蠅等傳毒昆蟲媒介,達到防蟲兼控病毒病的效果。
下一步,在水稻工廠化育秧和保護地蔬菜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5)昆蟲天敵保護利用技術
繼續大規模推廣應用赤眼蜂、麗蚜小蜂、平腹小蜂等寄生性天敵昆蟲,主要用于防治玉米、水稻、蔬菜、果樹、棉花等作物害蟲。
重點推廣應用瓢蟲、小花蝽和捕食螨等捕食性天敵昆蟲,用于防治小麥、玉米、棉花、蔬菜、果樹、茶葉等作物害蟲。
(6)生物農藥應用技術
大力推廣微生物農藥。包括真菌類、病毒
- 分類:新聞動態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22-01-04
- 訪問量:0
01
2021年重大病蟲害發生防控概況
2021年,全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總體偏重發生,特別是上半年小麥條銹病、赤霉病同時嚴重發生,下半年水稻螟蟲、稻飛虱、稻瘟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以及草地貪夜蛾、玉米螟和玉米穗期病蟲在部分地區發生嚴重。據初步統計,全年農作物病蟲草鼠害發生面積60億畝次,防治面積80億畝次,經防治挽回產量損失2,500億斤,占全年糧食總產的18.3%。
1.1 小麥重大病蟲發生防控情況
2021年全國小麥重大病蟲偏重發生,通過防控挽回產量損失730億斤,占小麥總產的26.3%。
小麥條銹病發生嚴重。全國發生6,693.96萬畝,是自2017年以來最重的一年。呈“見病早、范圍廣、局部危害重”的特點。秋苗最早見病于2020年10月,偶發區的江蘇、安徽、浙江等地均有發生,且發病面積較大;陜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發生較重。
防控措施得當防效顯著。全國防治面積1.6億畝次,是發生面積的2.4倍多。通過實施“秋播拌種”“發生一點、防治一片”“控西保東、打點保面”,統防統治,聯防聯控等措施,有效控制了條銹病流行危害,挽回產量損失200多億斤。
小麥赤霉病流行風險極高。經過全國上下奮力防控,實際見病面積7,000萬畝以上,達標發生面積5,000萬畝。發病范圍廣,在湖北、江蘇、安徽、河南南部等地大發生,北至內蒙古、西到新疆麥區都有發生。
行政推動統防統治防控有力。據初步統計,全國小麥赤霉病預防面積近3億畝次,安徽、河南等地黨政齊抓,各級財政投入防控資金達10多億元。經上下協力防控,發生面積比預計減少一半,挽回潛在產量損失400多億斤,并有效降低了赤霉毒素,保障了小麥質量安全。
1.2 水稻病蟲害發生防控概況
全國水稻病蟲草鼠害發生14.2億畝次,比上年略有減少。發生程度總體為中等至中等偏重,部分病蟲局部嚴重發生。
發生范圍廣、面積大、為害損失重的病蟲害包括:
害蟲:二化螟、稻飛虱、稻縱卷葉螟;
病害: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白葉枯病、穗腐病。
區域性嚴重發生或呈上升趨勢的次要病蟲害包括:大螟、葉蟬、稻稈潛蠅、跗線螨;惡苗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細菌性條斑病、根結線蟲病。
發生為害主要特點為:
主要病蟲害普遍發生,為害較為嚴重;
受長江中下游單改雙、南方稻區單季稻面積增加等因素影響,螟蟲橋梁田增加,二化螟、大螟、臺灣稻螟在局部稻區發生程度加重;
白葉枯病、細菌性條斑病等細菌性病害流行范圍增大、程度加重,局部造成嚴重危害;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鋸齒葉矮縮病等稻飛虱傳播的病毒病在華南稻區流行,見病普遍,為害較輕;
跗線螨、根結線蟲病呈上升態勢,發生面積進一步增加,重發區為害嚴重。
通過實施以生態工程技術、抗耐性品種、健身栽培、昆蟲性信息素群集誘殺和交配干擾技術、人工釋放稻螟赤眼蜂技術以及短穩桿菌、蘇云金桿菌、枯草芽孢桿菌、金龜子綠僵菌、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等微生物農藥應用技術得到進一步推廣,對降低化學農藥使用、恢復稻田生態平衡發揮了重要促進作用。
水稻重大病蟲害為害得到有效控制。據初步統計,水稻病蟲草鼠害防治面積約20億畝次,挽回稻谷產量損失約820億斤,為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1.3 玉米病蟲害發生防控概況
2021年玉米病蟲害發生總體平穩。據初步統計,發生面積8.76億畝次,防治面積8.57億畝次,挽回產量損失840億斤,占玉米總產的15.4%。
受暴雨及臺風等極端天氣影響,玉米南方銹病在黃淮海夏玉米區發生較重,發生面積4,097萬畝;河北省全省發生面積1,380萬畝,歷史以來發生最重的一年,天津市近十年來首次發現玉米南方銹病。
玉米螟近年來發生面積呈逐年下降趨勢,今年發生面積2.45億畝次,棉鈴蟲、粘蟲主要集中在黃淮海玉米產區及部分東北、西北地區,發生面積分別為8,500多萬畝次和4,900多萬畝次。
草地貪夜蛾在全國27個?。▍^、市)1,241個縣發生,實查發生面積2,073萬畝,發生區域主要集中在西南、華南地區,占全國發生面積九成以上。
今年按照農業農村部《2021年全國“蟲口奪糧”保豐收行動方案》總體安排,分片區、分時段推進草地貪夜蛾防控工作落實,全年累計防治面積2,800多萬畝。
經有效防控延緩了害蟲北擴的速度,黃淮海玉米苗期受影響較小,大部分地區蟲量低于防治指標,北方玉米主產區未造成危害。
1.4 果菜等園藝作物病蟲害發生防控概況
貫徹落實七部門《食用農產品“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三年行動方案》,及時制定印發《豇豆、韭菜、芹菜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要點》,引導蔬菜產區在采取理化誘控和生物防治的基礎上做好科學用藥。
建立以“三棵菜”為主的鮮食農產品綠色防控示范區30多個,集成、示范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模式。
組織制定“三棵菜”綠色防控技術規程行業標準,編印“三棵菜”防控技術掛圖和防控技術手冊,為各地開展“三棵菜”綠色防控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針對蔬菜、果樹重點病蟲,開展8項技術、20多個基點的試驗示范。
5%氨基寡糖素水劑(正業海島素)免疫誘抗劑在誘導抗病抗逆、增產提質、農藥減量等方面的技術示范;
12%香草寡糖水乳劑防治辣椒病毒病、煙草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安全性、產量和品質評價;
30%乙蒜素·松脂酸銅微乳劑灌根處理對番茄(或辣椒)青枯病的防效,以及采取枝葉噴施和枝干噴淋防治獼猴桃潰瘍病的效果評價;
3%噻霉酮微乳劑防治柑橘潰瘍病的防效以及安全性評價;
46%氫氧化銅水分散粒劑加檸檬烯助劑的混合藥劑防治番茄晚疫病的效果評價;
5×108 CFU/克殺線蟲芽孢桿菌粉劑防治黃瓜、番茄根結線蟲的效果評價。
02
2022年重大病蟲防控工作重點
2022年,病蟲防治工作將緊緊圍繞“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的工作定位,聚焦“蟲口奪糧”和綠色防控兩大任務,以組織實施糧食作物病蟲害防控“兩增兩減”行動(即增加統防統治面積,增加綠色防控比例,減少產量損失,減少農藥使用)為抓手,重點抓好如下工作:
2.1 推動實施“兩增兩減”促豐收行動
2.1.1 制定發布重大病蟲全程防控技術方案
根據全年病蟲防控要求,及時組織制定印發2022年水稻、小麥、玉米和果菜茶等作物重大病蟲全程防控技術方案,明確重點防治對象、防治時段、防治區域、防治措施。緊跟農時,指導和引導各地分作物、分季節、分區域及時制定發布關鍵時期農作物病蟲害防控指導意見,提高防治技術指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為組織開展全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的防控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2.1.2 推動農作物重大病蟲防控行動實施
根據農業農村部統一部署,全面落實“兩增兩減”促豐收行動。
小麥上,以“兩病一蟲”為重點,打好小麥重大病蟲防控阻擊戰。重點做好條銹病、赤霉病、蚜蟲等的防控,也要高度重視近年在晉冀魯豫等主產區發生嚴重的小麥莖基腐病的防控。
水稻上,以“三蟲兩病”為重點,打好水稻重大病蟲防控攻堅戰。重點做好螟蟲、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稻瘟病、稻曲病等重大病蟲防控工作。采取預防為主、綜合控害、統防增效的策略,統籌做好早、中、晚稻重大病蟲防控工作。
玉米上,以草地貪夜蛾和穗期病蟲為重點,打好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殲滅戰。針對草地貪夜蛾,繼續實施“三區”聯防和“四帶”布控,層層阻截誘殺遷飛成蟲,全面撲殺幼蟲。針對穗期病蟲害,開展“一防多效”,減少穗期病蟲危害損失。
2.1.3 實施萬名植保人員防控指導服務行動
組織開展技術培訓。針對小麥條銹病、赤霉病、莖基腐病,以及水稻“兩遷”害蟲,草地貪夜蛾和玉米穗期病蟲害防治技術難題,積極組織開展多種形式、多種層次的技術培訓,提高植保隊伍人員業務素質。
組織開展指導服務。在夏糧、秋糧等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關鍵季節、關鍵時期,發揮體系優勢,組織國家、省、市、縣四級植保體系,開展“萬名”植保技術人員“百日”病蟲防控指導服務行動,深入田間地頭,面對面、手把手,指導廣大農戶開展定由貯控,推動各項防控措施落實,提高技術到位率。
2.2 推進病蟲害綠色防控高質量發展
自2011年《農業部辦公廳關于推進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的意見》發布后,全國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和植保體系以“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為指引,大力推進綠色防控,逐步探索理清了綠色防控的理念和思路,研發推廣了一批綠色防控產品和技術,集成了一批綠色防控技術模式,建設了一批綠色防控應用基地,培育了一批綠色防控產品生產企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截止2021年底,全國共建立各類綠色防控示范區17,000多個,年核心示范面積超過6,000萬畝,帶動綠色防控推廣應用面積近11.2億畝。據初步測算,2021年全國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46.0%,比2006年提高32.5個百分點;年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1.0萬t。
2.2.1 組織開展全國綠色防控示范縣創建
《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實施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行動,建設300個綠色防控示范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50%以上”的要求。
2022年擬組織在全國再創建100個綠色防控示范縣,整縣制推進綠色防控全面發展。
2.2.2 組織開展綠色防控試驗和示范
包括新技術試驗區、關鍵技術展示區、集成模式示范區。
采取部省聯動方式,重點支持在全國建設100個綠色防控樣板示范區,評選發布年度十大綠色防控技術模式,提高展示示范能力。
2022年綠色防控重點試驗、示范、推廣技術:
根據2021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的“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產品和技術的”要求,2022年計劃將重點試驗、示范、推廣八大類綠色防控技術。包括:生態控制技術、免疫誘抗技術、四誘技術(光誘、色誘、性誘、食誘)、防蟲網阻隔技術、天敵保護利用技術、生物農藥應用技術、干擾交配技術、科學用藥技術。
(1)生態控制技術
發展農田景觀生態調控技術體系,實現從靶標害蟲控制到作物-害蟲-天敵食物鏈的調控。
設計生態島、斑塊、廊道等多種生境的農田生態環境,充分利用生物多樣性、推拉等作用,提升農業生態系統的控害保益功能;
種植芝麻、菊花等蜜源植物,吸引自然天敵;
種植香根草、蘇丹草等誘劑植物,抑制害蟲種群;
種植二月蘭、蛇床草等儲蓄植物,儲存自然天敵。
(2)免疫誘抗技術
植物免疫誘抗劑:
重點推廣氨基寡糖素類與蛋白質類,已登記產品有141種。
用于拌種、浸種、澆根和葉面噴施等,可以誘導植物抗病、抗逆,促進增產增收等。
拓展其在保鮮、水果免套袋技術上的應用。
(3)“四誘”技術
在光誘技術方面,重點推廣新型節能高效專用誘蟲燈,具有天敵逃生功能,最大限度避免對天敵的殺傷;
在色誘技術方面,重點推廣新型全降解誘蟲板,逐步限用乃至淘汰不可降解的塑料板;
在性誘技術方面,重點推廣智能自控高劑量信息素噴射裝置,以及專一性好、持效期長的誘芯,大力推廣草地貪夜蛾、水稻螟蟲性誘劑等;
在食誘技術方面,重點推廣實蠅類蛋白誘劑、棉鈴蟲利它素餌劑、盲蝽植物源引誘劑、稻縱卷葉螟生物食誘劑和花香誘劑、草地貪夜蛾食誘劑等。
(4)防蟲網阻隔技術
廣泛應用于水稻、果樹、蔬菜上的害蟲防治。
尤其在保護地蔬菜上應用,可有效控制甜菜夜蛾、斜紋夜蛾、小菜蛾、甘藍夜蛾、黃曲條跳甲等20多種主要害蟲為害,還可阻隔蚜蟲、煙粉虱、薊馬、美洲斑潛蠅等傳毒昆蟲媒介,達到防蟲兼控病毒病的效果。
下一步,在水稻工廠化育秧和保護地蔬菜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5)昆蟲天敵保護利用技術
繼續大規模推廣應用赤眼蜂、麗蚜小蜂、平腹小蜂等寄生性天敵昆蟲,主要用于防治玉米、水稻、蔬菜、果樹、棉花等作物害蟲。
重點推廣應用瓢蟲、小花蝽和捕食螨等捕食性天敵昆蟲,用于防治小麥、玉米、棉花、蔬菜、果樹、茶葉等作物害蟲。
(6)生物農藥應用技術
大力推廣微生物農藥。包括真菌類、病毒類和細菌類,重點產品為蘇云金芽孢桿菌、短穩桿菌、枯草芽孢桿菌、白僵菌、綠僵菌、寡雄腐霉以及核型多角體病毒、顆粒病毒和質型多角體病毒等;
推廣應用植物源農藥。包括萜烯類、生物堿、酚類、類黃酮、甾體等有效成分,重點產品為苦參堿、印楝素、除蟲菊素、蛇床子素、魚藤酮等;
推廣應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包括赤·吲乙·蕓苔、蕓苔素內酯、赤霉酸等新型調節劑;
推廣應用昆蟲生長調節劑。包括蛻皮激素、保幼激素等;
推廣應用農用抗生素。包括井岡霉素、阿維菌素、武夷菌素、春雷霉素、寧南霉素、農抗120、多氧霉素和中生菌素等。
(7)干擾交配技術
生物信息對抗技術。通過發射特種聲效及特種光效應,干擾、阻斷雄雌蟲間鳴聲通訊、定位、求偶、交配等行為,從而達到控制種群密度。包括茶小綠葉蟬生物信息對抗技術。
性迷向技術。釋放雌蟲性信息素,干擾雄蟲交配。包括梨小食心蟲迷向劑等。
(8)科學用藥技術
推廣應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遵守安全間隔、輪換用藥等;
推廣應用新型植保機械,超低量噴霧技術;
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
2.3 提升病蟲害防控技術科技水平
2.3.1 研究解決重大病蟲害防治技術難題
針對目前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小麥莖基腐防治難,赤霉病菌抗性上升、嘔吐毒素超標,以及水稻、玉米穗期病蟲害防控技術不到位、損失較重等問題,組織科研、教學和生產一線專家開展聯合攻關,研究解決防治關鍵技術,試驗篩選高效防治藥劑,集成全程配套技術方案,提升重大病蟲害防控的科技支撐能力。
2.3.2 科學評估病蟲害防控的植保貢獻率
針對目前防治工作中普遍存在病蟲防控貢獻率被低估的問題,研究制定病蟲害防控植保貢獻率評價方法,組織各省各地開展農作物主要病蟲害危害損失測算評價工作,明確不同發生程度的危害損失,探索研究提出農作物生產的植保貢獻率,客觀反映植保工作的貢獻,為植保工作開展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2.3.3 規范綠色防控覆蓋率考核評價
2019年1月,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印發了《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評評價指標及統計方法(試行)》。
2019年開始,全國農技中心正式組織開展綠色防控覆蓋率測算評價工作。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總經理:王振元
手機:15831782189
地址:河北省滄州市黃驊經濟開發區東泰路
河北神華藥業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備20001606號-1